LNG混合制冷工艺(Mixed Refrigerant Cycle, MRC)通过组合多种制冷剂(甲烷、丙烷、乙烯、氮气、异戊烷等),利用其不同沸点覆盖从常温到-162℃的宽温区,实现高效液化。各制冷剂的特点及负责冷段如下:
- 甲烷(CH₄)
• 负责冷段:低温段(-80℃至-162℃)
◦ 用于天然气的最终液化和过冷,确保LNG在常压下稳定储存。
• 特点:
◦ 沸点低(-161.5℃),是深冷的核心组分。
◦ 在低温段提供主要冷量,与氮气协同实现超低温制冷。
◦ 与天然气成分一致,避免杂质污染。
- 乙烯(C₂H₄)
• 负责冷段:中温段(-40℃至-100℃)
◦ 连接预冷与深冷,实现天然气的部分液化及重烃分离。
• 特点:
◦ 沸点-103.9℃,填补丙烷与甲烷之间的温区缺口。
◦ 热容大,制冷效率高。
◦ 需严格控制纯度,防止聚合堵塞设备。
- 丙烷(C₃H₈)
• 负责冷段:高温段(30℃至-40℃)
◦ 预冷原料气,脱除重烃(如戊烷以上组分),防止低温冻结。
• 特点:
◦ 沸点-42℃,适合常温至中低温的预冷。
◦ 蒸发潜热高,预冷效率显著。
◦ 易于压缩冷凝,降低系统能耗。
- 异戊烷(i-C₅H₁₂)
• 负责冷段:辅助高温预冷段(0℃至-30℃)
◦ 补充丙烷的预冷能力,优化高温区制冷曲线。
• 特点:
◦ 沸点约28℃,用于高温区冷量补充。
◦ 减少丙烷用量,平衡混合制冷剂组成。
◦ 防止重烃在预冷阶段析出。
- 氮气(N₂)
• 负责冷段:超低温段(-100℃至-162℃)
◦ 与甲烷协同实现天然气的过冷,确保液化完全。
• 特点:
◦ 沸点极低(-196℃),扩展制冷温区下限。
◦ 惰性气体,提升系统安全性(降低可燃性)。
◦ 调节混合制冷剂压力,优化换热效率。
制冷剂协同工作流程
- 预冷阶段:丙烷和异戊烷将天然气从常温冷却至-40℃,脱除重烃。
- 中温液化:乙烯接力,降温至-100℃,完成部分液化。
- 深冷过冷:甲烷与氮气配合,将天然气过冷至-162℃,形成液态LNG。
工艺优势与挑战
• 优势:
◦ 单压缩机设计:简化流程,降低投资成本(比阶式循环节省15–20%)。
◦ 贴近冷却曲线:混合制冷剂组分可调整,匹配天然气降温路径,减少能耗。
• 挑战:
◦ 配比敏感:需精确调控各组分比例,否则效率下降。
◦ 启动时间长:混合制冷剂平衡需数小时,操作灵活性低于膨胀机制冷。
各制冷剂特性与功能对比表
制冷剂 沸点(℃) 负责温区 关键特性 应用优势
甲烷(CH₄) -161.5 -80℃~-162℃ 超低温制冷核心 实现天然气最终液化过冷
乙烯(C₂H₄) -103.9 -40℃~-100℃ 中温高效制冷 连接预冷与深冷阶段
丙烷(C₃H₈) -42 30℃~-40℃ 高蒸发潜热 高效预冷和重烃脱除
异戊烷(i-C₅H₁₂) 28 0℃~-30℃ 高沸点辅助 补充预冷能力,防重烃析出
氮气(N₂) -196 -100℃~-162℃ 惰性安全 扩展温区下限,增强安全